时光的年轮里股票独立帐户配资炒股,藏着无数人默默守护家国的身影。共庆祖国华诞,青羊区融媒体中心特别策划推出“为国”系列主题报道,聚焦为国戍边、为国守仓、为国护家、为国争光、为国传承、为国守艺六个维度,用细腻笔触打捞那些沉静却有力量的故事,致敬平凡岗位上的不凡坚守。
他们,是深耕实验室的科研人,为“大国粮仓”筑牢智慧安全屏障;是面对烈焰逆行而上的守护者,用果敢与担当护佑万家平安;是与古纸残卷为伴的修复师,在指尖流转间唤醒沉睡千年的文明记忆……不同的职业,同样的赤诚;不同的岗位,同样的坚守。他们以平凡之躯扛起责任,汇聚成守护万家灯火、托起家国大爱的磅礴力量,在时代的画卷上写下动人的“家国答卷”。
从浣花北路的东南门进入四川博物院,与展厅的热闹截然不同,入口左侧的文物保护中心格外静谧。二楼的杜少飞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与工艺传承工作室里,文物修复师杜少飞与徒弟李临溪正俯身合作,小心翼翼地修补着一幅清代老虎画像。当残损痕迹渐淡,师徒二人脸上不约而同绽开欣喜笑容。
自2009年踏入川博,杜少飞与纸质文物修复为伴已整整16年,经他手“重获新生”的字画逾千幅。2020年,李临溪正式加入,二人既是师徒,亦是并肩守护文物的“战友”。
笔墨丹青承载千年美学,脆弱绢纸却难抵时光侵蚀。历经漫长岁月,古书画常因环境变迁断裂、糟朽、霉烂,部分甚至碎成残片。杜少飞与李临溪的工作,便是为这些“生病”的文物“把脉问诊”,以妙手重现昔日光彩。
字画修复,修的是文物,磨的是匠心。从拍照存档、清洗去污,到染纸配色、揭层分离、下料修补,一幅字画的修复要历经三十余道大工序、上百个小步骤,每一步都容不得半分差错。修复时需俯身凝神,身体不可触碰文物分毫,常常一站便是一整天。“一幅画少则修一个月,长则要四五个月。”杜少飞总说,唯有沉下心来、全神贯注、心手合一,才算真正对文物负责。
清代《袁国瑞人物图轴》是师徒二人最难忘的“作品”。这幅长约150厘米、宽约80厘米的画作,因曾在潮湿与干燥环境中交替保存,受损严重碎成上百片,其中数十片只有米粒大小。师徒二人用镊子逐一清洗、整理碎片,再以棕刷、排笔细细补全残缺。“两个多月的付出,画作终于复原,重现昔日风采。”回忆起昔日场景,李临溪眼底仍藏着雀跃。
若用一个词概括文物修复的意义,师徒二人答案惊人的一致——“传承”。“文物是活的,藏着古人的情感,印着时代的温度。”杜少飞说,修复不仅是简单的“修补”,更是让书画跨越时光流传,让中华文化在无声中代代相传;而字画修复技艺在唐代已高度成熟,如今握着工具守护文物,亦是对这门手艺的坚守与传承。
对李临溪而言,“传承”还藏着一份精神共鸣。身为绘画爱好者,修复时他总能透过笔墨,感受到创作者当年的心境与思绪,仿佛与古人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。
在川博文物修复室的灯光下,杜少飞与李临溪始终在与流淌的时光默默对弈。他们俯身于泛黄的纸卷之上,在每一道墨痕笔意之间,小心打捞被岁月磨损的文明印记。
十六载时光倏忽而过,谈起这段与古纸对话的岁月,杜少飞语气依然平静如水。这份平静背后,是无数亮至三更的孤灯、反复调试染纸颜色的不眠夜、拼接米粒般细碎残片时的屏息凝神…… 他们用专业与匠心,将“择一事,终一生”的信念刻进每一件重获新生的文物;更以“修旧如旧”的坚守,诠释着文物修复者对“传承”最质朴、最真挚的情感。
报道:郑栋梁
摄影:周颐
设计:李林芮
编辑:梁艺怀
转发周知,让更多人知道!
博盈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